好一陣子沒有更新Blog
過去的一年多內換了工作, 把重心放在充實上班族的技能上, 像是上PMP課程, VMWare, Data Science....除了例行性的烘豆, Barista技巧就有點給他荒廢掉了.
今年年中, 想起了去年去義大利認識的一個朋友跟我說的話, 身為SCAE講師的他, 建議我可以嘗試往WBC的方向挑戰. 或許是他一句無心的玩笑話, 不過我還是報名了2015年的TBC比賽...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uT3pFBsif6o-j1-48M1OeFk0slPSzvLpTRy73g2MGq8zuWFGJkT5sefB9OKHialxq41xjRkpl5mV1m9yTN98b6NIGfTKrpKd2tnKp2SbPHfknL0lk9WFPGu4KQ6i2-qDiIS_WURbbD=s0-d)
跟很多前輩跟朋友聊到比賽, 大部分人第一個反應就是:
很花錢, 出國比賽更花錢
畢竟, 這是個專業級的比賽, 主辦單位假設選手背後有小有規模的店家或是經營團隊的資源在支撐是很合理的. 對個體戶而言, 確實會造成一些壓力, 但不管怎麼說, 好的演出永遠沒有便宜的!!
比賽的準備與計畫通常是店家或是選手的機密, 所以很難找得到很詳細的資訊, 當然也沒有類似"第一次比賽就上手" or "Barista Competition for Dummy" 之類的書或是文章可以參考. 所以, 既然訂了這個目標, 就必須找方法了.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t0tNCsgRUxvKfWKJ2J9nTRM2UXoLE7Ki7Agw3F2AYuGbRLaKk4fc1ZwQCXhPoNv048NROQniOdzm7H3ASGQYa9LnwuDJ6dLpu-0tNUBOTY50G2bno-YCLly0uSU30FxPY=s0-d)
在專案的規畫, 設訂完目標以後,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資源. 資源不外乎時間, 錢, 和團隊.
比賽不是我辦的, 所以在時間方面是很緊湊的, 算一算我從六月底搬出我塵封已久的E61, 到比賽當天, 只有兩個半月的時間可以準備. 除了繃緊神經確實執行計畫之外, 沒有別的辦法了.
錢的部分, 因為是自費參加, 預算上必須抓得很緊, 用最少的錢做最多的事, 把所有的支出都當作惟一的一顆子彈, 打偏了就跳過去打下個靶, 而且絕對不能脫靶.
![「脫靶」的圖片搜尋結果](https://encrypted-tbn0.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SRsS_khaIh-5pMh7MD8ktWuvg7CUqROJJmK9jqHbVXurrQfnrZkA)
最後就是團隊了, 很幸運的, 平常一起玩咖啡的朋友們願意一起準備其他的賽事, 所以我就有了專屬的烘豆師, 杯測師, 還有一個給意見跟檢視進度的團隊. 這也比較符合現代精品咖啡專業分工, 專精, 系統化的精神.
再來就是訂故事主題了....
一樣是咖啡當主軸, 在編故事的方法上我們可以走縱軸的深度, 也可以走橫軸的廣度. 近幾年大部分的選手會選擇走縱軸, 挑一支很強的豆子, 深度表現豆子的特色以及風味變化. 但是這必須有很強的貨源支持, 也要有足夠的資訊, 及生產者關係, (可參考2014 USBC冠軍的影片) 不然只就會流於表面 (某貿易商的某高檔豆, 不用多講, 他就是好喝!). 以一個小資上班族, 業餘Barista來說, 往這方向覺對不是個好的選擇. 所以我決定往橫軸發展, 走傳統路線, 用一些不貴, 品質不差, 又極富特色的豆子組成一支調合豆, 強調cooperation的概念, 這個概念跟現今定義的精品咖啡很接近, 精品咖啡從種子到杯子, 每個環節都有一定的標準與條件, 每個階段都有一個專業經營者在管理咖啡的品質. 不管是杯測師, Barista, 甚至是消費者, 都是支持咖啡精緻化很重要的環節. 除此之外, 這個Cooperation的概念也展現我與身後, 烘豆跟杯測團隊的分工合作精神.
主題訂了, 接下來就是各項工作的時間表:
用Evernote計畫好Deadline跟Review的時間後, 就開始準備比賽用的東西, 還有拼命練習了...
(待續)
過去的一年多內換了工作, 把重心放在充實上班族的技能上, 像是上PMP課程, VMWare, Data Science....除了例行性的烘豆, Barista技巧就有點給他荒廢掉了.
今年年中, 想起了去年去義大利認識的一個朋友跟我說的話, 身為SCAE講師的他, 建議我可以嘗試往WBC的方向挑戰. 或許是他一句無心的玩笑話, 不過我還是報名了2015年的TBC比賽...
跟很多前輩跟朋友聊到比賽, 大部分人第一個反應就是:
很花錢, 出國比賽更花錢
畢竟, 這是個專業級的比賽, 主辦單位假設選手背後有小有規模的店家或是經營團隊的資源在支撐是很合理的. 對個體戶而言, 確實會造成一些壓力, 但不管怎麼說, 好的演出永遠沒有便宜的!!
比賽的準備與計畫通常是店家或是選手的機密, 所以很難找得到很詳細的資訊, 當然也沒有類似"第一次比賽就上手" or "Barista Competition for Dummy" 之類的書或是文章可以參考. 所以, 既然訂了這個目標, 就必須找方法了.
在專案的規畫, 設訂完目標以後,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資源. 資源不外乎時間, 錢, 和團隊.
比賽不是我辦的, 所以在時間方面是很緊湊的, 算一算我從六月底搬出我塵封已久的E61, 到比賽當天, 只有兩個半月的時間可以準備. 除了繃緊神經確實執行計畫之外, 沒有別的辦法了.
錢的部分, 因為是自費參加, 預算上必須抓得很緊, 用最少的錢做最多的事, 把所有的支出都當作惟一的一顆子彈, 打偏了就跳過去打下個靶, 而且絕對不能脫靶.
最後就是團隊了, 很幸運的, 平常一起玩咖啡的朋友們願意一起準備其他的賽事, 所以我就有了專屬的烘豆師, 杯測師, 還有一個給意見跟檢視進度的團隊. 這也比較符合現代精品咖啡專業分工, 專精, 系統化的精神.
再來就是訂故事主題了....
一樣是咖啡當主軸, 在編故事的方法上我們可以走縱軸的深度, 也可以走橫軸的廣度. 近幾年大部分的選手會選擇走縱軸, 挑一支很強的豆子, 深度表現豆子的特色以及風味變化. 但是這必須有很強的貨源支持, 也要有足夠的資訊, 及生產者關係, (可參考2014 USBC冠軍的影片) 不然只就會流於表面 (某貿易商的某高檔豆, 不用多講, 他就是好喝!). 以一個小資上班族, 業餘Barista來說, 往這方向覺對不是個好的選擇. 所以我決定往橫軸發展, 走傳統路線, 用一些不貴, 品質不差, 又極富特色的豆子組成一支調合豆, 強調cooperation的概念, 這個概念跟現今定義的精品咖啡很接近, 精品咖啡從種子到杯子, 每個環節都有一定的標準與條件, 每個階段都有一個專業經營者在管理咖啡的品質. 不管是杯測師, Barista, 甚至是消費者, 都是支持咖啡精緻化很重要的環節. 除此之外, 這個Cooperation的概念也展現我與身後, 烘豆跟杯測團隊的分工合作精神.
主題訂了, 接下來就是各項工作的時間表:
用Evernote計畫好Deadline跟Review的時間後, 就開始準備比賽用的東西, 還有拼命練習了...
(待續)
0 意見:
張貼留言